專訪 | 純米科技CEO楊華:用3C精度打造智能電飯煲
編者按
一臺電飯煲,14個月,銷量超過30萬臺。在幾乎被傳統品牌壟斷的電飯煲市場,米家智能電飯煲依然還保持著不錯的銷量。作為小米生態鏈中一家迅速成長的明星企業,是什么原因讓純米科技選擇了智能電飯煲?本刊記者專訪純米科技CEO楊華,為我們講述米家電飯煲背后的故事。
從智能家居到智能家電
在純米科技的賦有生活氣息的廚房展廳中,CEO楊華先生接受了《智能家居》雜志的獨家專訪。2003年從摩托羅拉研發崗位離開后,楊華便一頭扎進了當時發展并不明朗的智能家居市場。2012年的時候,更是被蘋果公司選中為其開發MFi,這是一種便攜式寬帶無線裝置,可以通過手機分不同場景全方位控制家里所有的燈光,電器,背景音樂以及安防等設備。
楊華曾與蘋果中國銷售負責人深入探討過智能家居的市場現狀,發現當時智能家居的市場大部分存在于B端業務。加之當時的技術條件,讓智能設備連上互聯網的過程很復雜。此外,設備必須有屏幕,有交互,然后進行用戶名和密碼的輸入。因此,怎樣才能讓智能家居產品快速地連接網絡,就成了首先要解決的核心問題。要想真正打開智能家居的市場,就必須要將智能模塊嵌入到家電本身,而不是在家電外部單純接入一個智能控制器。
此外,選擇嵌入式方案必然會帶來很多問題,比如聯網快聯,Wi-Fi模塊的成本高等,當時雙方達成的共識是,隨著技術發展普及,模塊成本會降低,智能家電的市場會遠遠大于智能家居。因此,在2012年底,楊華開始決定將團隊的重心向互聯網智能家電傾斜。在2014年,更是獲得了來自小米公司的投資,這樣就開啟了純米的智能廚電之旅。
智能家電不能為了智能而智能
2013年年底,楊華帶領團隊發起眾籌了一款菜煲,當時的反響也是很不錯的,眾籌的1000臺很快售罄。這款產品算得上純米對于智能家電的第一款試水產品。也正在此時,小米生態鏈負責人劉德接觸到了楊華團隊,當時拋給楊華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是否愿意放棄“菜煲”這樣的小眾產品,聚焦80%用戶的 80%需求,做一款煮飯功能非常好的電飯煲?
和小米正式合作以后,純米團隊一致認為以電飯煲作為智能家電的切入口最為合適。單純以創業者的角色定位來思考的話,做菜煲打差異化比較合適,但是如果以小米的品牌影響力為發展基礎的話,顯然是做飯煲更合適。
在楊華看來,智能家電的發展應該遵循行業發展的客觀規律,智能家電不能為了智能而智能,應該去偽求真。在最初做電飯煲的時候,純米的立足點是先把電飯煲產品本身先做好,不聯網,作為傳統電飯煲使用,煮出來的米飯要很好吃。中國人為什么要辛辛苦苦跑去日本買微壓力電飯煲,因為它煮出來的米飯確實好,但是國內當時幾乎沒有做微壓力電飯煲的,于是純米科技當時就明確了定位,首先要做好中國人自己的微壓力電飯煲。
在2016年的3月29號,米家品牌的正式亮相,給大家帶來了999元的第四代微壓力IH電飯煲,這也是純米電飯煲里面最高端的產品。當年雙十一期間,純米又推出了399元的更經濟實惠的第三代IH電飯煲。楊華表示,現在中國市場正處于一個IH電飯煲的換代期,我們對IH電飯煲的定義就是相當于數碼相機里面的卡片機,第四代999的微壓力智能IH電飯煲就相當于單反相機,前者屬于功能少但是非常專業,后者屬于功能多,但是操作比較簡單,可玩性比較強的。所以,去年雙十一帶來的這款產品,除了能煮米飯之外,純米還為它配套了300多套菜譜和蒸籠配件,蒸煮煲燜燉,幾乎樣樣精通。
用“小米”態度面對家電行業
小米的生態鏈策略是幫助著很多中小企業不斷發展,小米也會為生態鏈企業創業之初提供幾年的保護機制。楊華認為,在整個過程中小米像保姆一樣扶持生態鏈企業的發展,提供供應鏈背書,公關處理,市場營銷,再融資服務,政府關系維護等相關服務,以孵化器的方式保證著生態鏈企業的健康發展。
小米團隊是做3C產品出身,手機的產品精度是0.1mm,大于這個精度是沒有辦法入門的。但是,傳統的家電行業起步精度則是1mm,與手機的精度要求相比,傳統的電飯煲做的并不精細。當然,即便是日本的電飯煲也達不到3C行業的精度要求。加入小米生態鏈以后,純米決定以3C行業的精度標準來要求自己。不過在此過程中,無論是從技術到人員,還是思想的磨合上,的確花費了很長的時間。
小米對產品的高要求同樣影響著純米,要用“小米”態度去面對家電行業。如果產品的質量不過關,是很難通過內測流程,同時這個過程小米還會對產品進行不斷地改進優化,所以一個產品的上市更新周期一般都比較長。與此同時,產品的可靠性、顏值,以及剛需方面的表現力,交互體驗都得到一個質的提升。在產品在上市之前往往經過了幾次內部迭代,楊華覺得這是純米跟傳統的家電行業很大差別的地方。做出一個真正極致的產品,有時候需要的不僅僅是匠人精神,也需要更多體現著精度和效率的美式思維。
融合團隊挑戰3C精度標準
純米團隊主要由三方面的人員融合而成,來自家電行業的力量,早期從事智能家居與通信行業的團隊,還有一批互聯網行業的新鮮力量。一個極致的硬件要求,一個高要求的軟硬件結合產品在當時是對純米一個很大的挑戰。
為實現煮出全世界最好吃米飯的目標,經過多次拜訪,楊華從日本請來了全世界第一臺壓力IH電飯煲的發明者內藤毅先生,讓他擔任純米科技的結構負責人,他的加入,讓純米更加有信心做一臺可以媲美日本電飯煲的產品。
要知道以3C行業的精度標準來要求整個團隊,這個過程中,無論是從技術層面還是從思想層面,都是很耗人的。舉個例子,電飯煲的下殼,需要經過近5000次左右的打磨成型才可以達到接近0.1mm的精度要求。
當然,對于純米的團隊來說,這是一個很好的成長機會。楊華認為家電市場和手機市場一樣也需要革新,也需要有一個更高的要求。傳統家電行業想往智能家電行業升級,從根本上應從制造業本身先做出改變。純米有責任和想法把這個行業的精度提高。
用戶參與描繪精準溫度曲線
傳統的電飯煲售出以后,可能除了售后,基本沒有和用戶關聯了,而智能電飯煲因為本身具備了聯網的屬性,售出之時只是和用戶產生連接的開始,用戶的數據反饋也會不斷影響著產品的迭代。
因為智能電飯煲可聯網,如果用戶在家里煮飯時設置了聯網,那么電飯煲背后就會有一個無形的數據庫支撐。傳統的電飯煲在出廠之前會有一個大約2-4噸大米的溫度曲線適配,但上市之后這個曲線參數就無法更新了。純米推出的電飯煲在去年就貢獻了1417噸大米的溫度曲線,這就是大數據帶來的與眾不同。之前傳統電飯煲調整溫度曲線是靠溫度曲線工程師,但是現在,因為有了開放的指標,比如軟硬,粘度等,可以讓用戶自己去調節,并能夠會根據米種的不同,產地的不同,海拔位置的不同進行大數據二次運算,不斷地去校調基礎的溫度曲線。楊華充滿自信的表示,未來智能電飯煲的溫度曲線會越來越精準。
這是可以真正干上一輩子的事業
從產品線的長期規劃上來說,有了微壓力電飯煲,純米也會去做一些周邊延伸,比如說食材,純米開發了“知吾煮”APP,利用這個平臺去進行測試,里面聚集了一群純米的粉絲。正是這批種子用戶,不斷的去幫助純米更好的認識產品,不斷去幫純米發現問題。每當有新的菜品推出,他們也會去購買食材包,分享最真實的體驗。楊華覺得電飯煲只是一個開始,有溫度曲線優化帶加熱功能的小家電陸續會有很多,結合未來科技的不斷發展,這里面有著無限的可能性。
從銷售渠道來說,現在線下在小米之家銷售,會有利于純米在大范圍內進行實物展示和銷售。小米之家現在在全國的發展布局很快,今年的目標是200家線下,未來三年,可能會發展到1000家左右,線下暫時不會有大的銷售渠道變動。之所以主要選擇在線上銷售推廣,是因為它是傳播速度最快的渠道,純米會先把線上銷售做踏實,服務做好,再去考慮線下渠道的拓展。
正如《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》中所描繪的那樣,純米將沿著電飯煲公司、高科技公司、互聯網公司、大數據公司,乃至精準渠道公司的軌跡去不斷努力。
對于經歷過創業艱辛,收獲過爆款喜悅的楊華來說,眼下所面對的是可以真正干上一輩子的事業。
采訪手記
憑借對IH智能電飯煲市場升級期的敏銳把握,楊華和純米團隊,在這個并未被家電巨頭給予充分關注的細分市場中,硬生生用死磕的態度,打造出為人稱道的爆款奇跡,同時發掘出充滿想象空間的未來市場。我們有理由相信,純米會為我們帶來更好的智能家電產品體驗,讓我們期待更多匠心打造的國貨精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