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秘小米電飯煲實驗室:真正的工匠精神,是一步一個腳印
對于一臺電飯煲來說,什么最為重要——是堅固的底座,是靠譜的鍋蓋,是智能的芯片,還是?誠然,這些都很關鍵,但是對于電飯煲來說,重中之重的心臟,其實是藏在最里面的,最不顯眼的內膽,也就是我們口頭上說的那個“鍋”。
一臺電飯煲,能不能煮出一鍋香噴噴的好飯,內膽是決定性因素。那么問題來了,這看起都差不多的“鐵家伙“,怎么樣才能算是好內膽呢?
好內膽,想說愛你不容易
早在純米科技初創時期,針對內膽材質的選擇,其研發人員就曾經有過深刻的討論過。當時市場上流行的高端電飯煲內膽材質大多是鈦合金材質內膽,由8層鋁鈦合金制造,具有高速傳熱性和極好的耐腐蝕性。于是有研發人員就提議選擇鈦合金材質內膽,原因是當時已有很多高端品牌采用這種材料,其質量可見一般,另一方面原因就是制作成本相對低下,利潤空間非常巨大。而另外幾位研發人員卻提議使用紫砂材質內膽,認為紫砂的穩定性更好。
一時之間,研發團隊各持己見,始終難以做出最后決定。鈦合金的耐磨性導致美中不足,紫砂的導熱性又令人堪憂,抱著制作一件完美作品的心態,各方在討論中始終僵持不下,一時間卻又難有兼顧之策。
最終,經過反復測試,研發人員發現灰鑄鐵材質在耐磨性、抗壓性、減振性、導熱性上兼有優勢,是理論上最佳的材料選擇??墒窃诤怂愠杀緯r卻又發現,灰鑄鐵成本極高,單獨開模建立體系化生產費用較高,也少有現成部件可以直接采購。
但是,為了產品的更好體驗和品質,團隊依然選擇了鑄鐵材質的“烈焰鐵釜”作為內膽。接下來的問題是,如何在工藝上和制造上,將灰鑄鐵的優質發揮到極致。
69這個數字的背后,是乘積的積累
“烈焰鐵釜”的內膽采用3.3斤灰鑄鐵,14道鑄造開模,8道 CNC切削打磨,11道搪瓷高溫燒結,6道熱噴涂,30道粉體噴涂,共經過69道內膽工序才制作完成。
這串數字的背后,是純米實驗室花費了數年的研發和測試。對于供應鏈持續不斷的整合,最終得出的生產流程,因為只有這樣的流程,才能支撐起一臺優良品質的電飯煲。
從鑄造工序開始,由于鑄件凝固時容易產生裂紋,純米實驗室便開始了忙碌的測試,以及與合作伙伴的溝通,14道工序,增加的每道工序都是為了保證最后的成品的質量達到業內一流水平。
8道CNC切削打磨,同樣是為了控制內膽的精度,讓其能夠恰當的安放在電飯煲內。事實上,這道工序往往不是剛制作完就調整的,而是要經過后面的所有步驟,將成品內膽進行烹飪實測,觀察熱脹冷縮之后,才可以得出結論,從而繼續推算調整。
11道搪瓷高溫燒結,6道熱噴涂,30道粉體噴涂,這些工序的背后,是純米實驗室為了保證內膽最后能夠達到耐酸耐堿,耐高溫,耐磨,耐腐蝕等工業指標,同時還必須達到不黏連,容易清洗,防油污的民用標準。
步步皆磨礪 認真即匠心
“其實我們的工作看起來很簡單,就是每天往合作方提供的樣品內膽里灌滿調制好的液體,隨后放置在那進行監測?!?/p>
聽上去確實很簡單,其實歸根結底,就是兩個字:仔細。在純米實驗室大量的測試中,記錄準確無誤的數據,以及與不同合作伙伴之間的緊密的溝通,包括整合各方面的反饋與變化,都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與時間。對于現代工業來說,沒有任何撞大運就能獲得的高性能產品,只有不管測試打磨后,無限接近于預期指標的產品。
而純米實驗室的這些操作,正是體現了現時代真正的工匠精神:沒有一蹴而就的登頂一躍,也沒有彎道超車的捷徑密道,只有一步一磨礪,在自己的背后留下無數個堅定步伐所走出的腳印,當背后腳印積累到了那個數字,你的高度已領他人敬仰。